一、指导思想
据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试点校建设与管理办法,结合学 校的规划方案及考核方案,英语科组基于课题,分步进行,聚焦课堂,为科组老师提供 了良好的教研环境及能力提升的渠道及平台;尊重教师差异,激发教师教研主体性及参 与性,系统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
二、现状情况分析
英语科组一直是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课改主阵地,从 2013 年尝试翻转课 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到结合微课进行课堂教学尝试,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各种信息技术 的应用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英语科组一直坚持课题研究,如 2014 年申报的区规划小课题《在翻 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英语时态教学的语境创设》,并于 2017 年结题,2018 年申报央 管专项课题《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微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并即将结题。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师主动参加各种信息化的课例评比活动,并在区、市、省乃至全国都 获奖累累。 因此,在英语科组内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2.0 工作,既是对英语科组老师信息技术 水平的总结提升过程,也是一个突破以往的实践逻辑,深入融合课堂的过程。 基于以上,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省的 28 个微能力考核要点,发觉很 多微能力都试用于英语学科。例如基于核心活动维度,我们要检测学生听、说、读、写 技能的掌握,必定通过评价数据统计与分析。又如核心能力维度,学生能进行迁移创新、 应用实践及学习理解,那么老师就要能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方法、机会、环境)来帮 助学生形成对应能力。而核心内容维度要求老师要创造相关的话题领域和问题情境,文 化知识、价值取向等。那么综上所述,我们最终确定 G5、G6、B2 作为研究的重点微能 力点。
三、工作目标
1. 形成科研-教研-技术三合一的研修共同体,提升科组内教师的教研、科研水平及能力。 2. 通过课题研究与 2.0 项目融合,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创新应用,促 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3. 通过结合能力点的课题研究实践,形成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融合教学范式,并在 此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法。
四、主要任务
1. 团队建设: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构建团队,以技术骨干组:2 人,三个备课组: 七八九年级,一个大科组:10 人组成英语学科学习共同体。 2. 培训提升:全体科组老师完成广东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培训 任务,开展线上+线下研修培训,全科组成员完成 G5、G6、B2 这三个微能力点的认证。 2. 教研提升:基于微能力的学习,组内进行观课、磨课,教师参与典型课例建设, 最后反思收获,形成典型案例。 3. 科研带动:开展“微课”相关的课题研究,以课题引领课例的建设。 4. 技能学习:学会使用“粤教祥云”数字教材平台,希沃白板软件;学会多模态视 频制作;学会基于数据支持的学情分析。
五、工作分工
根据以上任务安排,人员分工如下: 1. 技术骨干组:尹佩飞、陈莉敏老师主要负责典型课例的打造、技术应用的组内帮 扶、微能力认证材料的打磨。 2. 备课组:各备课组长组织教师完成科组内的研修培训任务,开展基于微能力点的 研修作业的线下研讨。 3. 英语科组全体教师:参与两位老师典型课例的观课、磨课活动; 4. 课题组:陈莉敏、尹佩飞、李莉、刘娟完成基于“微课”的课题任务。
六、微能力点具体研究内容
1. G5 基于智能反馈的学情分析:学习如何利用钉钉或一起中学,高分说,E 听说, 问卷星,华颖云等智能平台对学生的前置学习效果进行学情分析。前测(G5 基于智能反 馈的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把握学生的难点知识。针对这些重难点设计 好教学目标。后测(G5 基于智能反馈的学情分析):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结合学生在课 堂上以及课后测试的表现,了解学习的效果。 2. B2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利用技术,如微课和一体机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环境进行关联和互动,促进知识深层次的理解,突破时空限制,整合多种资 源,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为学生的任务性学习提供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兴 趣,也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思考,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准备。 3. G6 智慧教学的方法与环境:根据粤教祥云数字教材智能平台,和智慧教学设备, 根据前期的学情分析,做好个性化教学设计,提供个性化指导,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数据, 调整教学内容,推动学生认知发展。
七、具体措施
1. 读懂方案、紧跟步伐 科组内组织全体成员研读方案,既要读懂省相关的 2.0 文件方案、学校的推进方案、 科研部的工作计划及考核方案,明确工作重点;也要读懂 28 个微能力点的考核要求,明 确要研究的技术内容及要求。 2. 会议学习、明确任务 1)科组长会议明确重点。根据学校的科组长会议,明确了科组推进工作的重点及计 划。根据科组长会议的教研计划的撰写要求,把握三个重点,一个是教研讨论要基于微 能力或某个教学难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的突破。而不是只关注英语的相关理论研究。二 是教研除了听课评课,还要进行线上线下的多维互动以及基于能力点的评课议课。第三 是要有研修作业的提交。 2)微能力学习、沙龙研讨 围绕微能力点,组织本科组的老师共同学习微能力及与课例的应用融合。采用沙龙 的方式,每次沙龙会议所有老师共同学习一个微能力点,把微能力点的要求看懂看明白, 结合自身教学提出实践的想法,集思广益。 3)基于问题、研究整改 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则要基于问题进行问题整改分析。 3. 科研带头、课题跟进 在学校总课题《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养模式研 究 》的引领下,我们英语科组继续完成课题《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微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的实践研究》。 结合 G5、G6、B2 这三个微能力点,运用到课题 ICE 教学模式中,深化三个微能力点 在课题研究的积极作用。如利用平数据监测反馈学情,也利用学情分析,做好个性化的 教学设计推动学生认知的发展,整个模式的三个阶段都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或任务,促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 4. 组内研讨、教学实践 每月完成三个一的组内研讨活动: 完成一次学习、一次研讨、一次公开课;一次学习: 科组长在省级平台布置对应微能力点的研修作业,备课组跟进完成。对应本月结合该微 能力点开展校本公开课,邀请教研员,专家评课议课,科组共同打造典型课例。利用 UMU 互动平台支持建设学科校本研修工作坊。 5. 能力认证、总结提升 对标微能力点,每个备课组以一周一个微能力点进行认证材料修改。每次集备都邀 请科研主任共同参与,落实要求。让技术骨干先行示范,基于样稿,共同学习,总结提 升。最终进行科组相互评议,提出修改意见,最终定稿。
八、研修计划
研究计划的安排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组内学习、研讨交流,第二个阶段是课 例实践、听课研讨,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明确了每个备课组的技术骨干,并 进行分微能力点,分阶段,分备课组来进行课例的研讨及能力点的突破。第三阶段是总 结提升,能力认证。三个阶段都紧紧围绕微能力进行。同时,把教研讨论,听课评课, 研修作业都穿插在各个阶段当中,以骨干带动科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