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9 月,广州市作为广东省唯一地市代表,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名单。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项目(下称“AI 助推”项目)启动以来,在广州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广州开放大学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按照试点方案,以深化教师评价改革、为教师成长服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在广州市初步形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条件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凝练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广州模式,打造广东省人工智能支持教育与教师改革的样板,在全国凸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条件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广州特色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2024年下半年,受广州市教育局委托,广东教育杂志社对试点实验区、实验校形成的典型案例和优秀成果进行了采访报道,并以“AI助推广州风”为主题在广东教育传媒南方号进行了第一批次系列化呈现,今年下半年,将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广州示范”为主题,在广东教育传媒南方号进行了第二批次系列化呈现。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政策导向与教育需求的“双向奔赴”。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70 后骨干教师三年内将退休,近两年新入职教师达7人,传统“传帮带”因老教师精力有限难以为继,因此借助 AI 技术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成为必然。而且,学校已具备扎实数字化基础,千兆光纤网络全覆盖,所有教学班配齐大屏幕互动一体机,还获评“广州市教师信息技术 2.0 试点校”“越秀区信息化学校”,为项目落地铺平道路,让教育数字化从 “政策要求”变为“教学刚需”。
痛点锚定: 聚焦教师发展核心诉求,确立AI赋能方向 教育的技术,永远要服务于人的成长。推进人工智能项目前,学校面临的教师队伍困境尤为具体:临近退休的骨干教师手握宝贵教学经验,却因时间和精力限制,无法逐一指导新教师;新教师怀揣热情走上讲台,却在课堂把控、教材解读等方面频频碰壁,成长速度远不及预期。传统培训要么是“大水漫灌”的理论授课,要么是“零散随机”的师徒指导,始终无法精准匹配新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基于这一现实,学校将人工智能项目核心目标锁定在“服务教师成长”:用AI技术留存骨干教师教学全过程,为新教师打造“数字化师傅”供随时学习;借助智能测诊系统为新教师精准诊断教学问题,提供“一人一策”改进方案;同时为老教师搭建经验传承“新桥梁”,让教学智慧以数字化形式延续。黄斌副校长表示,没有技术支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会很被动,行政精力有限,若有平台能存放所有老师课例,新老师可随时观看、学习、实践,就能快速进入角色。 八一实验学校数学老师杜清华执教初二数学AI测评汇报课 系统建构: 打造AI赋能新机制,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没有搞单纯的集中培训,而是用“任务驱动”激发教师主动性。黄斌副校长介绍:“我们给老师提了四个任务:第一,到专用教室录一节课;第二,根据课例数据做自我分析和反思;第三,在年级组或学科组分享;第四,从课例里找一个提升点,做小课题研究。”该做法显著提升参与积极性,首批40人的实验组迅速扩展至近80人。 李老师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就是典型案例。首次授课后,AI 测诊显示学生导入专注度仅 59.02%、互动反馈度 2.17%;系统分析指出 “导入脱离生活” 等问题并推荐资源;学科组研讨时,同事建议“把导入改成学生熟悉的‘校园菜品统计’”;李老师据此改进,二次授课后学生专注度升至 98.09%,互动反馈度达 6.95%,学生互评频次从0增至8次/课。 八一实验学校李旨雯老师执教四年级数学AI测评汇报课 项目推进初期,学校巧妙选两类教师为“突破口”。黄斌解释,先找了年轻老师和骨干老师,2013年后入职的年轻老师积极性高、愿学新东西、对 AI 接受度高,易形成体会,能起带动作用;骨干老师的课例用于验证系统准确性,即通过骨干老师的课做对比分析来判断系统测评准不准。学校做过实验,让A、B两位老师同时上一节课,先不看系统报告自评,再对照报告,结果A老师自评80分,B老师自评84分,与现实评课结果相符,确实B老师更优秀。系统评价与人工评课结果一致性超90%。 确定系统可靠后,学校用骨干老师课例打造示范课例。新教师徐老师备《精卫填海》时,就通过系统调取语文骨干訾老师的课例,AI标注重难点与情境创设技巧,还对比她的备课方案给出建议。最终徐老师的课例获评越秀区优质课例,还获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特等奖。 解决教师参与度问题后,学校用AI构建“跨区域共同体”,这是传统线下教研无法做到的。黄斌表示,平常教研请老师听课,很多老师可能因课调不开来不了,且只有本校老师参与。而借助系统,上课后平台会将课例和AI生成的报告放进系统,邀请他人时,只需添加人员并发送链接入口。专家打开平台能看到拍老师和学生的两个视频、整节课的逐字记录及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数据。系统有5个维度、二十几个指标,专家可打分、写意见。“比如上学期我们请区数学教研员评两位老师的课,他既要在学校上课,又要负责全区数学教研,还得参加比赛,特别忙。我就把课例和 AI 报告在线发给了他,他抽了几天晚上的时间点评完,给了特别中肯的意见,这种意见平常很难得到。”黄斌解释道。 成效影响: 从校内破题到区域辐射,拓展实践价值边界 好的教育实践,不仅要照亮自己,更要照亮他人。经过数年实践,学校的人工智能项目不仅解决了自身教师成长痛点,更通过案例推广辐射了更多兄弟学校。 在教师成长方面,新教师成长速度显著加快。黄斌举例,一位刚毕业一年、研究生学历的四年级语文老师,入职后录课、写分析报告,很快就在区域交流会上分享,还形成了论文和案例;工作两年多的徐老师,参与 AI 赋能的教研,成了区教研员重点培养对象,获区教师能力竞赛特等奖并被推荐到市里参赛。同时,系统可完整存档教师各学期课例数据,对比不同学期报告能清晰看到课堂改进情况,如学生主体占比提升、教师讲课时长优化等,形成个人成长记录,对老师评职称、出成果很有帮助。 在案例推广层面,2023年6月,学校联合越秀区教研院、华南师范大学举办 “人工智能行动——以评促教,精准提质”联合教研活动,展示《巨人的花园》《法治天地》等课例;2024年7月,举办“借人工智能东风,扬教师发展之帆”经验交流会,语文、德育、英语等学科教师分享实践;2025年4月,承办越秀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案例推广活动,分享《复式条形统计图》《加权平均数》课例及“AI 评价优化教学”经验,将经验转化为可传播的“案例知识”,被多所兄弟学校借鉴。 八一实验学校叶琳老师展示AI测评课例《巨人的花园》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的AI实践,没有追求炫目的技术噱头,而是始终扎根“新教师要成长、老教师经验要传承”的需求,正如黄斌所说:“主要是想真帮到老师,不是搞形式。”从最初解决“新教师才带一个月,老教师就退休”的困境,到如今构建起“任务驱动 + 跨区域共同体”的模式,AI在八一实验学校成了连接经验与成长的桥梁。未来,学校期望新教师课后获即时反馈,行政人员借数据精准帮扶。这不仅是该校愿景,更印证教育数字化真谛:技术是手段,紧扣师生需求,才能真正为教育赋能,也为中小学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模式。 作者:钟嘉仪 来源:广东教育杂志社